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陆建勋
我国舰船通信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陆建勋(1929~ ),通信工程专家,生于北京,原籍浙江省杭州市。我国舰船通信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0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参加人民海军,在海司通信处工作,1961年调入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1983-1994年任七院院长兼党组书记。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现任中船七院研究员,中船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空军院士顾问,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60年代初自主研究设计出快速无线通信装备,成功装载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组织完成我国第一台全固态甚低频发信机和高灵敏半导体收信机的研制。70年代初,主持718工程中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研制,保障了远洋试验圆满成功。90年代初担任XX工程总设计师,完成海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研制。在民用领域他担任总工程师研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石油测井系列仪器,现已发展成为年产数亿元的高新科技产业; 2004年他提出的“极低频探地(WEM)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如今他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短波无线通信抗干扰新体制的研究。他本人获发明专利两项,团队申请发明专利近10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译著和专著各1本。
精彩故事

精彩故事01

贫穷挡不住创造

在抗干扰无线通信领域,陆建勋早在1980-1982年间就提出短波在频域和时域存在“多孔性”,因而提出一种利用“频谱多孔性”的实时频谱选频技术和瞬间通信抗干扰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机控制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新体制方案,这是一种不同于现有跳频、扩频等常规抗干扰体制的全新概念的抗干扰通信体制,具有抗干扰的特殊优势。2005年,由他提出的“一种短波自适应瞬间通信方法”获得国防发明专利,同时也完成了第一代原理样机和正式样机的研制,并通过了鉴定和试验,获得专家和用户的好评。

1999年国外提出“认知无线电(CR)”的概念,认为无线电频谱存在许多未曾利用的“频谱空洞”可以动态利用,2003年美国开始研究下一代无线电通信(XG)计划,有了“频谱空洞”、“动态频谱”名词的出现,其原理和陆建勋早年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这更激发了陆建勋要研究这一新技术的执着和灵感,2006年,他组建了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亲自指挥,在第一代样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吸收了认知无线电有关理念,不断创新,继续研究探索开展第二代样机的研制,并于2010年研制成功,形成多项专利和研究成果,2007年他又获得第二个发明专利,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认为“相关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陆建勋又开始组织国内抗干扰通信领域的核心力量,开展下一代无线通信抗干扰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的技术已成为当前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保障通信指挥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