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胡震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1966年出生,江阴市顾山镇人,初高中毕业于原北漍中学,毕业于南华大学。“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无锡市腾飞奖,排名第三、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2011年度感动
精彩故事

精彩故事01

“六室一厅”里的副总设计师

黑黑的脸庞,敏锐的眼神,稍胖的身躯,海试期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这样一个人穿梭忙碌于“向阳红09”船后甲板,他就是胡震。“六室一厅”,是海试队员对后大舱的戏谑说法,位于“向阳红09船”的中后部。这里人多,空气流通性差,夹杂烟味、酒味、甚至汗臭味。但“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似乎很享受这里的一切,“这里离干活的地方近啊。”每次下潜之前,他总是早起第一个来到后甲板的人,沿着潜水器的护栏爬上爬下,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检查每一个部位,然后指挥试航员对整个潜水器进行下潜前最后的通电检查,确保做到万无一失。下潜过程中,他没有固定岗位,完全可以回去补觉,但总是守在“炮楼”里,协助完成对“蛟龙”号的指挥沟通工作,好多次午饭都顾不上吃,实在饿极了,也只是一碗稀饭草草了事。

下潜任务结束后,当大家沉浸在试航员完成任务、满载归来的喜悦中时,他已开始在后甲板忙着潜水器的检查与维护工作……尤其是在6月23日,“蛟龙”号突破7000米最大设计深度的前一天晚上, 维护部门工作到凌晨1点半,所有工作完成后,胡震才最后一个离开后甲板回到舱室,第二天凌晨5点多,他又第一个来到后甲板……

“蛟龙”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胖”,胡震被誉为“小胖之父”,对潜水器的了解细到毛细血管,人都说,他爱“蛟龙”号胜过自己的儿子。有一次临近试验前夕,天色突变,大雨倾盆而下,而舱口盖还开着。胡震抓了块雨布夺门而出,冲向雨中,飞奔上梯,直至舱口盖,用雨布紧紧盖住载人舱舱口,保住了舱内仪器设备不受雨淋,而他自己却从头湿到脚。

精彩故事02

那年我高考

“如果没有高考基本上在我们镇上干个什么工人或者当一名什么企业的会计之类的。因为我数学比较好,我老爸也是镇上的会计。”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他一辈子也在计算着数字,只不过他计算的是深海潜水器的深度。

1985年,胡震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太多人生规划,“那一年语文太难了,我们语文都考得真是一塌糊涂。感觉作文好像还没怎么思考,就感觉时间不够了。那一年语文我都没考及格,120分才考了60几分,我们一个班三十几个人考及格的就一个人还两个人大于72分。我们前一年84年是数学特别难,考及格的很少,到我们那一年语文特别难。”

尽管语文考得不理想,但凭着优异的数学、物理等科目成绩,胡震还是被衡阳工学院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录取,“我觉得高考对我个人来讲是从农村进入城市,我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感受肯定特别不一样。第一次坐那么长途的火车,上火车也是第一次,一个人咚咚咚背个包就上学去了,到学校接触的东西跟平时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我知道了通过学习能够得到什么,通过学习对我自己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知道计算机的人还很少,更别说来自江阴乡下的胡震,“我上中学时候哪知道啥叫计算机,农村根本就不知道有计算机这回事,只知道有计算器,拿个计算器几乘几。

上大学第一次进入我们学校机房,那时候学校的机房是大计算机叫WAX系统,感觉好大一个家伙,这么个大家伙放在这个大机房里还要开着空调,进去还要换鞋子。”

18岁,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独自远行到1200公里的地方,去学习从来没见过的计算机,32年过去,胡震已经成为深海装备研发的领军人物,他深深迷恋着这片深蓝色的大海,“所以说好这一次4500米潜水器,我一定要下。” 在他的梦想里,不远的将来,我国还要建立深海空间站,把科学家送到海底,利用更多的手段长期在海底进行探测、观测、检测和试验。

精彩故事03

放弃年薪百万专心做科研

1985年,凭着优异的数学、物理等科目成绩,胡震被衡阳工学院(现南华大学)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录取。大学期间,他打下了扎实的计算机基础。毕业后,胡震选择继续深造。在研究生期间,他又进行了自动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喜欢读《海底两万里》的他最终与海洋结缘,致力于自己热爱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发。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702所跟随后来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的徐芑南院士研发无人潜水器。当时,那时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少,胡震身边的许多同事陆续离开了海洋科研岗位,而他却选择坚守。一个亲戚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当部门经理,负责计算机系统,年薪百万,并承诺5年后送他一个公司,胡震请假去试了一星期就回到所里,继续做他热爱的科研事业。

多年来,胡震克服了一个又ー个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研发队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4年度工业大奖、2011年度中国国际工业博览金奖。他本人也获得了2012年度江苏省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奖章;2018年江苏最美双创之星荣誉称号。

精彩故事04

“随时在线的总师”

今年51岁的胡震目光炯炯,一谈起载人潜水器就滔滔不绝,时常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他的办公桌上放着蛟龙号模型,模型上方是一个碗碟大小、皱皱巴巴的硬纸盒,上面手写着几个黑色字:胡震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

在外人看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这般“高大上”的角色只需统筹决策,但胡震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被同事戏称为“随时在线的总师”。为了找到最适合蛟龙号抛载装置的电磁铁,胡震把国内60多个相关厂家全部找出来,一家一家打电话,总算物色到一家上海车间。光找到还不算完,他为这个几千块钱的小部件,一年半里去了上海十来趟,以厂家的电磁铁为原型,选用新材料和工艺加以改进设计,确保部件抗腐蚀、抗压、吸附后可脱离。

 “蛟龙号上用到的电磁铁只有4块,但每一块都与潜水器的安全息息相关。”胡震说,把牢“蛟龙”的安全门,跑得再多也值得。

蛟龙号海试时,胡震作为设计师原本是要第一个下潜的。下潜申请书写好了,临时党委讨论同意了。到了下潜前,船上指挥部通知胡震,让他在水面全面负责技术保障。整个海试期间,胡震没能乘坐蛟龙号下潜,一直留在水面指挥,由此得到了“胡司令”的称号。

坚信“细节决定成败”的胡震,在蛟龙号突破7000米最大设计深度的前一晚,参与潜水器维护到凌晨1点半,最后一个离开后甲板。第二天早上5点多,他又第一个来到后甲板,沿着脚手架爬上爬下,指挥试航员完成下潜前最后的通电检查,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