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张炳炎
我国著名的舰船设计专家
张炳炎、1934年,张炳炎出生在山东省庆云县板营镇孟家村,他为人坦诚豪爽、乐观豁达、性格刚毅,他对船舶研究设计工作一丝不苟、勤奋求实、治学严谨,善于研究开拓新领域,喜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舰船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他的一生与深蓝海洋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我国舰船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这份初心和使命曾未改变。
精彩故事

精彩故事01

三个志愿全写下“造船”

1934年,张炳炎出生在山东省庆云县板营镇孟家村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时逢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练就了他独立自信、刚毅顽强、不惧艰险的性格,也造就了后来他在船舶科研设计中独立自信、勤于思考创新的风格。高中时期,他对船舶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习之余常去书店,将课余时间用在读书阅览上。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张炳炎写到:“我将来要造船,要让我造的很多大船周游世界”。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1955年,张炳炎在赴苏联留学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在三个志愿中都写下了“造船”。在赴苏联学习期间,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学原理、方法、思路和扩展知识等方面。1960年7月,学有所成的张炳炎,胸怀为祖国造船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从前苏联回到祖国,开始了他成果丰硕、充满传奇的舰船科研设计生涯。

回国后,他被派往法国大西洋造船厂担任“耀华”轮监造师,白天在施工现场学习建造,晚上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如饥似渴地学习法国的设计和建造工艺。他发现了船体结构分段内底板厚度增加与之前审查确认的施工图不符,立刻向法国船厂提出质疑,法国船厂经过核实,承认了计算有误并及时予以修改。在法国监造过程中,他看到了国外先进的造船技术,对我国与先进国家造船的差距颇有感触,立志为国家造好船,尽快缩短与外国差距的信念更加强烈了。

精彩故事02

“搞设计要甘于吃苦磨练”

“一切成功都来自甘于吃苦磨练的精神,船舶设计成功的基础在于科学严谨。” 张炳炎时常说道,“只有坚持深入下厂配建、监造过程中,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刚走出校门开始工作时,张炳炎在工作中时常碰到“硬骨头”,彼时的他既不了解深奥的设计原理,又不熟悉建造工艺,常常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为尽快扭转局面,他白天在施工现场劳累一天,晚上还坚持带着问题翻阅资料,寻找答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他不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还能识别施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对改进设计、提高设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参加工作第二年,张炳炎主办浅水布缆船的方案设计,通过上船参加布缆作业,他增长了实际知识,增进了设计技巧,系统地验证了过去所学的原理和方法,摸索总体方案设计的难点。“工作中,要不先讲条件,边干边创造条件;要不依赖别人,有问题自己找办法解决;要不轻视小事,大小事情都认真对待;要不推卸责任,有困难和风险的事自己干。” 张炳炎结合自己的经历,时常苦口婆心地告诫年轻人。

精彩故事03

“设计人员要冲在最前线”

“作为舰船设计人员,特别是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人员,需要经常深入考察在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需求的船舶。”张炳炎说,他所设计的每艘船的每个数据,都是经过亲身参加现场试验、实船试航得来的。

1984年,我国的极地考察船首次向南极进军,随着科考工作的深入,对远航船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收集南极科学考察破冰船的第一手资料,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张炳炎带领专家小组登上了“极地”号考察船,参加我国第8次考察队。彼时他已年近花甲,出发前他的胆结石症状严重,但他深知此次的科考重任,仍带病坚持按时出发。他说:去南极考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对于观测极地的洋流走向,能取得宝贵的感性认识。

通向南极的航道是极为艰难的,海浪飓风险情不断,张炳炎与小组其他两名技术人员克服晕船、呕吐等情况,坚持全航程的观察调研工作。在西风带的狂风巨浪里,张炳炎仔细观察、记录,与风浪搏斗了二个多小时,终于掌握了该船在海洋上航行时遇到各种险情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极地”号驶入浮冰区时,冰山林立、险象环生,巨大的冰块不时的冲击着、挤压着船体,发出“咯吱吱”刺耳的声响,“极地”号甲板上又冷又滑,张炳炎在船上多次往返于船头船尾之间,克服病痛,观察浮冰对船体的撞击情况,为了获取撞击瞬间的宝贵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倾向船舷,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镜头。

当考察告一段落开始返航时,张炳炎本可以直接乘坐飞机回国,但为了在船上观测整个南极大洋的洋流走向,他坚持选择乘船返程,有人劝他早些回家入院治疗,他坚定地回答:“如果出现危险,即使牺牲了也是为了科学而献身,是值得的。”

在考察队的129个日子里,他珍惜每一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掌握数据的瞬间。他带领的技术调研组在冰区中开展的船舶各项科学的调研工作,完成了船舶无限航区环境条件下的研究,共测得极地船舱及舱内有关部位温度、湿度及航线海水温度等数据1万余个;不同船区船体7个部位的冲击数据1000余个;在30余个振动测点上共记录数据2000余个;并对10余块不同浮冰碰撞船体的情况进行了振动响应的测试和录像;同时还采集了一批空气盐雾、霉菌空气等样品。为远洋考察船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议,后来经测试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得到各方高度的赞扬和采纳。

精彩故事04

“海洋强国是心中永恒使命”

在五十余年的舰船研发设计生涯中,张炳炎以超乎常人的胆略、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难的工程。作为总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艘万吨级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并圆满地完成了该船的舰载直升机系统的实用试验和远程运载火箭试验船队的近海合练;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成功了中国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船;主持设计了世界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主持或参与了综合性海洋实习调查船、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训练医院船、700箱集装箱船、52000吨浮式生产储油船、雪龙号破冰船等研究设计工作,成果丰硕。

1984年,凝聚张炳炎心血的“向阳红10”号满载着探险队员和全国人民的寄托远征南极,首次在南极大陆建立起中国“长城”考察站,开创了中国第一次以自己设计建造的船舶输送人员装备赴南极考察的历史。“在南极,在深蓝海洋,终于有了我们的足迹。”作为总设计师的张炳炎非常兴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张炳炎与病魔艰苦抗争着,趟在病床上的他仍然关心着手头的设计项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意见。“每当我想到广阔的深蓝海洋,便觉得所做的一切,多么地微不足道,激励我永远铭记,不懈奋斗。”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